| | |  | 因地制宜的河北苗乡 | | 因地制宜的河北苗乡 在历史长河里,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轨迹可循,苗木市场也是如此。一个地方发展成为花木之乡、苗木集散中心,除了市场原因,还与地方传统密切相关。即便在一个省内,相距不远的几个地区的发展也各有特点。 记者近日来到河北中南部三个苗乡采访,感受到不同产区因地制宜发展苗木的显著效果。 高邑:和市场“零距离”对接 高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,位于石家庄南 50 公里处。原高邑县林业局局长范文奇告诉记者:“原本这里不是苗木产区,苗木业与其他周边城镇相比起步较晚。头些年由于政策好,吸引了众多大公司来高邑扎堆建苗圃。” “外资”注入给这个原本以加工瓷砖为特色产业的县城带来了新血液。由于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绿化项目,销售有保障,苗圃里的苗木更新很快,基本无存货。苗农们也能够通过这些大公司直接将苗木销往绿化工程,所以基本做到了与市场“零距离对接”。在高邑县,苗木业走的是精品化、标准化的种植模式,行业发展日趋规范。 藁城:毗邻省会成功转型 “要看花上南洼”。河北藁城市南董镇南洼村是个传统花乡,最早石家庄的花卉都来自这里。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,“石家庄三年大变样”这项政策使这个传统花乡开始尝试种植苗木。最早选择的是冬青和法桐:冬青喜阴,于是“遮阳伞”法桐紧随其后。但市场行情总是那么阴晴不定,冬青没卖出好价钱,却让无心插柳的法桐赶上了好行情,把藁城的市场整个带动起来,来这里买苗的人越来越多。藁城苗圃离石家庄很近,在雇佣劳动力方面优势明显。如今这里散户种植者较多,大多以扦插小苗为主,老百姓追新品种追得紧,走的都是“短平快”的经营模式。由于当地小苗种类齐全,还吸引了周边很多地区的苗农前来调苗。
| | 相关内容 | |  | | |